庫存充裕對沖糧食減產 糧價飛漲機率不大
中國持續的洪災、糧食減產及俄羅斯政府的糧食出口禁令,讓占中國糧食總產量七成以上的秋糧收成,愈加引起高層的重視。
國務院8月11日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糧生產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奪取秋糧豐收,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好勢頭,對于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決定,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
市場糧食價格在過去兩個月時間內漲幅超過70%,是供求使然,抑或投機所致?
范圍小麥減產
俄羅斯政府8月5日的一紙禁令,讓市場小麥期貨價格飆升至兩年來的zui高水平。當日,俄羅斯總理*宣布,由于嚴重干旱和高溫,自8月15日起,暫時禁止俄羅斯谷物及其他相關農產品(18.53,0.00,0.00%)出口,必須抑制俄羅斯國內的糧食價格上漲。這一禁令影響到小麥、玉米、大麥、黑麥和面粉,至少實施到今年12月31日。
受此影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軟紅冬小麥期貨,8月5日上漲幅度達到交易所設置的每日限度60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85.75美分,較前一交易日上漲8.3%,達到2008年8月29日以來的zui高水平,與6月的低點相比,上漲接近80%。
不僅俄羅斯,小麥主產區哈薩克斯坦和烏克蘭也因干旱,預計產量下降。另一小麥主產區加拿大則因降雨過量使部分地區無法播種,已種小麥受災,當局也預期減產。
為此,組織紛紛下調了2010年小麥產量預測。7月29日,谷物理事會(IGC)一期《谷物市場報告》中預計,2010年小麥產量為6.51億噸,較一個月前下調1300萬噸。
此前對小麥產量較為樂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8月4日也將小麥產量預期調低至同一水平,6月FAO的預測值為6.76億噸。
對中國而言,對糧食減產的擔憂,自年初就一直存在。西南干旱、北方低溫和近期的洪災,都對農產品生產產生了不利影響。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夏糧總產2462億斤,較去年減產8億斤,但仍為歷*三高產年。而占糧食總量七成以上、決定全年豐歉的秋糧正經受著洪災肆虐。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8月4日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以來全國28個省份遭受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9721千公頃。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曉黎告訴本刊記者,中國農業有句俗語,“旱災一大片,洪災一條線。”意思是洪災和多雨的情況對農業總體影響不大,而旱災影響比較大。崔曉黎認為,今年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洪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都不大。
國信證券農業組將今年的洪災與1998年水災對比后認為,目前的災情對農產品減產的影響程度有限。他們發現,糧食主產省吉林、陜西、河南三省農業受災面積占農業耕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27%、5.57%、5.13%,對玉米、小麥的產量影響有限。農業受災面積zui大的是湖北省,所占比例達到了29.15%,預計將對油菜籽產量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中國秋糧主要以玉米和水稻為主。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國家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程式華8月11日參加中國網訪談時稱,盡管早稻受到天氣影響,但總體看,早稻占全年水稻生產不到20%,產量占全年稻谷產量60%以上的中稻目前表現正常。
國家現代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張世煌在同一場合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秋糧的長勢非常好。今年玉米生長形勢整體上比較樂觀,無論是西南還是東北,玉米因洪澇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是局部的,從全局來看影響比較小。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在7月《食用谷物市場供需狀況報告》中預測,2010年小麥產量將與上年基本持平,玉米和稻谷產量則略有增加。
糧價上漲空間有多大?
雖然今年出現性減產,但是,糧食供給仍然充足。類似2007年、2008年糧食價格飛漲的局面,再度出現的可能很小。
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盡管一些主要出口國面臨生產問題,但是世界小麥市場依然平穩,遠遠好于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時的情況。在連續兩年獲得創紀錄的高產之后,小麥庫存得到補充,足以填補目前減產造成的缺口。更為重要的是,傳統小麥出口國持有的庫存,即主要用來應對突發事件的緩沖庫存依然充足。
根據FAO的統計,今年年末小麥的存貨消費比為28%,即存貨可以滿足102天的需求。
美國農業部的小麥價格展望報告顯示,2010年-2011年度,小麥期末庫存量為1.87億噸,與三年前相比,升幅超過40%。
上一次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油價屢創新高,糧食作為能源替代品的需求旺盛。在FAO看來,對2010年世界小麥產量預測數的下調反映出供應趨緊,而且與上一季相比,小麥價格可能出現上漲。但包括宏觀經濟環境和其他糧食市場在內的外部因素,目前尚未構成威脅。
市場也頗為接受這一觀點。在各方向市場保證供應充裕后,在8月5日達到高點后,小麥期貨價格持續四個交易日下跌,8月11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軟紅冬小麥報收每蒲式耳694.75美分,累計下跌11.6%。
就中國而言,糧食主要依靠國內供給。農業部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陳萌山介紹說,從2003年至今,中國小麥連年增產,共增產了536億斤,國內儲備充足。目前中國小麥年消費量在2100億斤左右,今年冬小麥產量達到2176億斤,如果加上即將收購的春小麥,今年小麥生產總量將超過2300億斤。
FAO的測算認為,2004年至2009年中國糧食存貨消費比持續上升,其中大米存貨消費比由45%上升至54.5%,小麥則由48%升至76%,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不過,對中國來講,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糧食價格。崔曉黎認為,生產成本是推高糧食價格的基礎性因素。據他調查,目前在農村雇傭勞動力的平均價格為每天60元,個別偏遠地區略低,也要達到50元,這比兩三年前提高了25%-30%。另外,柴油、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也有所提高,共同推高生產成本。
崔曉黎認為,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決定了中國糧食生產成本和價格將穩定高于市場。
今年以來,中國已從美國進口了120萬噸玉米,從越南進口了60萬噸左右的大米,而前些年中國每年進口玉米不足10萬噸。崔曉黎認為,目前的進口數量與國內消費量相比,占比很小,很可能是企業基于國內外市場差價自發做出的決策,但這種變化會是長期的。
今年以來,綠豆、大蒜、姜等小宗農產品價格出現暴漲,這對糧食價格也產生了一定推動作用。夏糧收購過程中,市場價格持續高于國家制定的zui低收購價,同時出現了農民惜售的現象。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王遠鴻告訴本刊記者,部分品種減產使市場對農產品供求和價格的預期發生了變化。從供求本身看,主要農產品產需基本平衡,真實需求和供給缺口并不大。但由于部分品種和部分地區矛盾比較突出,價格上漲預期比較強烈。
招商證券(21.93,0.00,0.00%)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在當前自然災害的影響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主要歸因于通貨膨脹的預期,而非其本身供需失衡的結果。通脹預期通過影響供給層面的擾動而影響糧食價格的正常走勢。不過,由于需求較為穩定和生產的周期性,供給層面造成的糧食價格單邊走勢往往不可持續。
“下半年看漲農產品價格,理由不是農作物的大幅減產,而是流動性推動。”浙商證券報告則稱,無論是年初以來國內小宗農產品價格飆升,還是7月大宗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本質原因是流動性過剩。農產品結構性或區域性的短缺,會成為投機資金炒作農產品價格的借口和動力,這種現象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得已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