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zui后一天,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了全年糧食產量,總量達10616億斤,比上年增加42億斤,增長0.4%,是42年來連續6年增產。
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旱災和雨雪冰凍天氣等不利影響下,糧食仍能保持增產,業內一致認為與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分不開。2009稻谷zui低收購價比 2008年每百斤平均提高了13元,中央財政安排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共12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9.4%,良種補貼實現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擴大大豆補貼范圍,進一步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等。然而,糧農確有別樣感受。
糧補惠農“雷聲大雨點小”
“惠農措施只是延續了2008年的政策,無非做了一些調整,發到糧農手上基本沒什么變化。”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尹昌斌博士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種糧大戶的親身感受也印證了尹昌斌的觀點。
1月5日,2009年全國糧食生產大戶、臺山市大江鎮糧農伍建豪舉例道,去年自己種了400多畝水稻,租金為280-350元/畝,加上肥料、農藥、種子、人工、機械等成本平均需800-900元/畝。因為臺風影響不大,平均畝產有800斤,而稻早造收購價為110-120元/100斤,晚造為 135-145元/100斤,計算下來,每畝田種兩造水稻利潤約500元。
“2008年與2009年差不多,也是我種水稻10年來效益的兩年。2007年前,利潤zui高時也只有200元/畝。效益好壞主要取決于天氣,不是政策。”伍建豪說,自從有了種糧補貼,地租就上漲,基本上抵消了糧補,這還不算農資漲價增加的成本。而2009年雖然國家大幅提高了zui低收購價,但實際上糧價與2008年相比基本沒變。
對此,種植規模在4000畝以上的廣東種糧狀元、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糧農馬四弟表示認可。他說:“2008年遇上臺風,虧了200多萬元,幾年賺的只夠一年虧;2009年糧價并沒有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每季收獲后,本地總有100多畝稻田棄耕,我才得以一再擴大面積。”
“我是越來越沒信心了,不是嫌種地不好,而是風險大,太難做了。”種田靠天吃飯,伍建豪很是無奈。
糧農盼商品糧進入市場流通
2009年底,國家發出進一步鼓勵糧食生產,繼續提高重要糧食zui低收購價的信號。“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0年的糧價依然看漲,尤其是稻。 ”2009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珠海市農豐進出口公司總陳長貴分析,一方面去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我國稻產量減少,缺口大,泰國香米價格節節攀升就是市場的反應;另一方面,目前大米加工行業呈“小、散、低”的現象,缺乏行業的*,但隨著2009年許多企業進駐糧食產業,2010年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而要打響品牌,擁有糧源是關鍵,稻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同時,早在2009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分析農業生產形勢時,就決定2010年小麥各品種zui低收購價每斤平均提高0.03元,同時提出要適當提高稻谷特別是稻zui低收購價格,可見再次提價只是時間問題。
“糧價哪怕能漲2-3元/100斤,對種糧大戶影響都很大。”伍建豪說,400畝兩造水稻、畝產800斤就能增收6400元-9600元。南方農村報記者調查發現,糧食銷售過程中,私人加工老板的收購價總是高于國儲糧庫,但由于糧食銷售受到行政干預,糧農往往只能賣給糧庫,或少量囤下一些等淡季再賣。允許部分商品糧進入市場流通,成為眾多糧農的企盼。
針對當前的糧食政策,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教授、糧食問題專家鄧大才表示,我國需要用大糧食觀(將食品、薯類、肉類等一起考慮進去)正確評估糧食形勢,目前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底線是從“悲觀”出發,很多糧食政策是否真正促進了糧食增產,是需要評估的。“我認為,提高補貼、糧食zui低收購價等惠農政策對糧農的影響不大,對通貨膨脹預期反倒有推動作用,以至于中國本來沒有糧食問題,反而可能搞出了糧食問題。”鄧大才說,政府要重視糧食安全,但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宣傳,應該采取低調的方式。
糧食政策不能只瞄準產量
2010年,國家將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但今年糧食要實現增產卻困難重重。
鄧大才分析,zui近在河南調查發現,農戶種一畝葡萄每年有4000-5000元的利潤,而糧食zui高僅1000元/畝,也就是說,糧食產量再高,效益也無法與經濟作物相比;同時,糧食生產效益更無法與外出打工相比,在廣東珠三角一人打工至少每月有1000元。農村仍會出現大力調整種植結構、農戶外出打工的現象,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糧食持續增產。
從近年來糧食產量走勢來看,在2004年糧食產量同比增長9%之后,一直到2008年雖然連年豐收,但增長率均大大低于2004年,2005年、2006 年基本在3%以內,2007年僅增長0.7%,2009年在增加3400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僅0.4%。在耕地數量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實現增產必須依靠單產增加。
“政府應該從控制糧食轉向控制生產,政策保護的不應該僅僅是糧食產量,而是保護生產能力,比如改造6億多畝的中低產田、維修水利設施。”鄧大才說。尹昌斌也認為,提高生產能力才是長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策。
“水利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溝渠總是垮塌堵塞,嚴重影響糧食生產。”馬四弟說,出現這種情況,自己只能雇鉤機打通。目前,糧農對水利設施落后的反映zui為集中。據《2009廣東統計年鑒》,廣東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在1995年是2232.41萬畝,隨后逐年下降,直到2008年降為1916.32萬畝,比 2007年下降2.6%,比1995年下降了14.2%;2003年廣東省平均糧食畝產371公斤,到2008年只有332公斤。
其實,這些問題已引起國家重視,2009年11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提到,實現該規劃的*條技術路線就是“改善灌溉面積,改造中低產田。”
只是在新的一年,規劃如何落實,尚沒有具體政策出臺。